※ 點擊圖片即可放大檢視

       

        伴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快速發展,台灣的地方風貌特色卻是迅速消退。無怪乎德國明鏡週刊於1995年,以「我們生活在豬舍」為題,報導台灣經歷40年的高度經濟成長後,城鄉所呈現髒亂不堪的生活環境狀況。這也是政府決心推動環境改造運動的源由。城鄉風貌改造運動自1997年起執行至今已十餘載,2008年之前依政府政策執行差異可區分為三階段;2009年起依據歷年操作經驗及因應未來環境變遷進行調整,另賦予新的政策名稱「台灣城鄉風貌整體示範計畫」(詳圖1)。


圖1 台灣城鄉風貌政策發展歷程

立法中的景觀法草案則是另一項國土空間規劃領域重要的轉變契機,各縣市據此所擬定的景觀綱要計畫則為城鄉風貌運動之延續。景觀法草案雖然迄今仍未完成立法程序,但自2003年起營建署鼓勵各縣市先行制定景觀綱要計畫作為因應。此外回應全球暖化及氣候劇烈變遷的迫切環境議題,中央政府積極辦理都會區都市熱島退燒策略計畫及傳統街區生態改造示範計畫,作為城鄉風貌改造的核心議題,以達國土建設永續發展。

        從2003年起營建署試辦的「環境景觀總顧問」制度、縣市層級景觀綱要計畫、與競爭型城鄉風貌補助計畫來看,營建署試圖引入專業團體提供諮詢服務並控管計畫品質與執行成效,同時整合地方資源以及促進區域間的競爭合作。其中縣市層級的「景觀綱要計畫」、「環境景觀總顧問」、與基層執行機制在創造城鄉新風貌運動中的重要性與相互鏈結,形成現今城鄉風貌運動推展的關鍵機制(詳圖2)。


圖2 城鄉風貌推動機制

我個人就擔任了三年台中縣環境景觀總顧問(計畫主持人)以及五年的彰化縣環境景觀總顧問(共同主持人),並完成台中縣景觀綱要計畫,以及參與彰化縣及台中市的觀綱要計畫,執行圖2所示的城鄉風貌推動機制,也相當程度地投入大台中與周邊地區的景觀風貌營塑。圖3與圖4是屏東縣萬丹鄉香社社區水圳景觀工程前後對照,可以看出改善後的景觀風貌,整體環境品質提升許多。圖5與圖6是台中縣石岡鄉五分車歷史車站風華再現,除了展現地方歷史文化,並提供社區高品質的公園綠地。這類案子都有相當程度的社區參與,工程規模尺度適中,施作上較容易,完成後頗能符合地方居民所需。但有些城鄉風貌的案子規模較大,內容也較複雜,不見得可以真正實現。圖 7是2003年我與幾位老師幫台中市政府所提的競爭型城鄉風貌案,雖然獲得營建署將近七千萬的補助(含地方配合款),但中正路路型的改變涉及整個台中市舊市區的都市發展與交通運輸,最後還是無法建構一個以人行為主以及公共運輸導向的舊市區。


圖3 屏東縣萬丹鄉香社社區水圳景觀工程(施工前,資料來源:營建署)


圖4 屏東縣萬丹鄉香社社區水圳景觀工程(施工後,資料來源:營建署)


圖5 台中縣石岡鄉五分車歷史車站風華再現 (劉立偉攝)


圖6 台中縣石岡鄉五分車歷史車站生態池 (劉立偉攝)


圖7 舊市區˙心地圖–台中市中正路綠色光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