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提到台灣的都市缺乏良好舒適的人行環境,問題的癥結可能來自我們自己,是一種「社會共識」下的集體展現,反映出社會上以汽車為主的用路思考以及便宜行事的個人陋習,這一次來看看國外的例子。每當我出國旅行時,總喜歡鑽到地方的鄰里巷弄去瞧瞧真實的一面,圖1的日本橫濱、圖2的日本京都、與圖3加拿大多倫多狹窄的鄰里巷弄中,都會有人行甚至自行車的空間。

         
圖1 日本橫濱鄰里巷弄 (劉立偉攝)    圖2 日本京都鄰里巷弄 (劉立偉攝)


圖3 加拿大多倫多郊區鄰里巷弄 (劉立偉攝)

        這樣的設計是一種符合人性尺度的空間考量,因為從家裡出來就要有個好的人行環境,行走才有意義。住家是個居住的空間,假使進出家門都寸步難行的話,所在地的都市絕不可能有好的人行環境。各位讀者有空的話,也可以鑽到我們都市中的巷弄看看,我猜看到的大部分應是停滿汽機車的環境,也經常會看到國中小的學生,在車陣中努力穿梭,期待平安順利回到家中,頗令人感嘆。


圖4 日本橫濱鄰里社區的空地停車 (劉立偉攝)

        上面的幾個國外的例子中,我發現他們的鄰里社區很少拿巷弄道路來停車,那麼車輛停在哪裡?還是私人車輛用得少?其實,有車輛的家戶很多,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停車空間,此外也很積極利用鄰里社區的空地或者隙地作為停車場。圖4是日本橫濱鄰里社區中的空地被拿來設計成無人停車場,並透過一旁的投幣機,完成停車費的繳納,這種做法可以在日本各大城市中看到。反觀國內,各位在夜晚可到巷弄道路觀察一下,有不少的百萬名車是任意停靠路邊的。我常在想,有些人可以花一、二百萬買台名貴轎車,卻無法或不願意買或租個停車位。當他們把鄰里巷弄道路當成自己的停車場,事實上是占用所有納稅義務人的錢,也經常阻礙防救災的進行,造成嚴重的公共安全問題。我自己開一台六、七十萬的國產車,但很有社會義務的買了一個百萬元的停車位,所以對我來說心一橫不買停車位的話,我不也是可以開台一、二百萬的名車,停車的部分就讓其他人來分攤成本好了。當然停放在鄰里巷弄道路的,不只是這些百萬名車,各式各樣的車子都有,我們只好繼續忍受行走的不便,以及承擔火災地震時逃生不易的風險了。


圖5 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區街景 (劉立偉攝)

        加拿大的溫哥華(Vancouver)經常在國際性適居城市評比中名列前茅,如聯合國的「最適合人類居住城市」以及William M. Mercer Survey的「生活品質最高城市」。圖5是溫哥華市中心的街景(Robinson St.),在這個以觀光聞名的城市,鬧區遊人如織,車道不見得寬敞,但人行道一定夠寬夠熱鬧,不然怎麼叫做逛街。隔一條街的Georgia St. 以及Bute St.的人行道更是精彩(詳圖6, 7),設計優美的水池在盛夏中更是讓行人一身清涼,覺得走路是件幸福的事。這些人行道街景是溫哥華市都市設計得獎的作品,也是讓溫哥華成為適居城市的重要關鍵之一。


圖6 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Georgia St. 人行道 (劉立偉攝)


圖7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Bute St. 人行道 (劉立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