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俞佑老師/國語文教學中心)

學測作文、公職考試的作文,是兵家必爭之地。文章寫好一點,可以分發到好學校或好的單位,所以坊間必定有許多的作文、公文範本,任君挑選。

其實,這類的書籍不是現代才出現的產物,只要有考試,就一定會有考試秘笈。啥咪!古代就有這種累死人不償命的玩意。是的,最早的考試秘笈可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一開始有考試制度,就有考試秘笈。你說,中國人是不是很懂得商業的供需理論。

話說,中國考試制度始於隋朝,完備於唐朝。看倌,猜到中國最早的考試秘笈應該出現在什麼朝代了吧!沒錯,就是唐朝。當時,國家的考試以試賦作為人才篩選的主要科目之一,要求讀書人一定要能懂得修辭學與聲律,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優美又好讀。也因為寫好律賦有金榜題名的可能,當時的人無不爭相學習,故出版了許多考試用書,如《賦樞》、《賦格》、《賦門》等這類的書籍,讓人們一學就會,寫出一篇好文章,一舉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當個七品芝麻官。

科舉,作為登堂之鑰,也賦予個人社會地位和家族獲得鄉紳的身分途徑。因此元代高明有感而發地寫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句子,古時科場中激烈的競爭,不亞於中國的高考,臺灣的學測或許多的公職考試。大家為了搶飯碗,可是爭破頭,只為了拿到那張長期的飯票。

有趣的是,古代一放榜後,市井街道就立即販售當科狀元的文章。據宋代《湘山野錄》記載:

北宋年間,有一位名人過世,歐陽修幫他撰寫了墓誌銘,再由書法家蘇舜欽謄寫之後,刻在石碑。蘇舜欽寫完之後,沒想到歐陽修的原稿,立即被書商給買走。有天,歐陽修在開封定立院看到自己的文章,非常驚訝,轉頭問寺僧怎麼會有這篇文章。寺僧非常淡定說:我花五百文買到的。歐陽修非常生氣轉頭問隨行的友人說:「以我的名氣怎麼只有賣五百文。隨行友人也笑著回答:永叔敢情是忘記,當年中舉時,大家爭相模仿你的考試作品,市井叫賣,一篇文章也才賣兩文,你現在一篇賣五百文,算是非常多了。」一講完,歐陽修就噗嗤一聲笑出來了。

由此可見,考試過後的人氣商品,可是這些新科舉人(進士)的文章哩!

目前,逢甲大學圖書館收藏顧廷龍所編《清代硃卷集成》就是清朝康熙年間到光緒年間的考試作品,蒐錄各種不同考試級別的試卷。每份試卷前列附考生的履歷,紀錄考生的姓名、字號、行第、出生年月、籍貫、師承傳授等。緊接著,記載科考的科份、考試名次、主考官的姓名與官階,最後才是評語與試卷文題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