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緯老師/歷史文物所)

一、 對后里慈厚宮的認識

后里慈厚宮創建於明治43年(1910),主祀天上聖母,屬神有千里眼、順風耳、觀音菩薩、關聖帝君、神農大帝、廣澤尊王、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朱府王爺、太子元帥等。大媽原供奉於民宅中,明治43年(1910)建廟,相傳來自福建湄洲, 二媽來源相傳是大正15年(1926)仲夏夜,有白光自天際直射七塊厝鐵路橋東隅,村民好奇前探,遍尋無物,惟有樟樹頭一塊,乃攜回共議以塑寶像,是為二媽由來。

昭和10年(1935)中北部大地震,慈厚宮遭波及震損,昭和11年(1936)修蔓;民國61年(1972)重修,民國63年籌組重建委員會,民國64年重建正殿及左右廂房,並塑鎮殿媽祖,觀音及關聖寶像,於民國66年農曆3月1日吉時入廟安座(圖1); 民國70年增建鐘鼓樓。根據研究,慈厚宮在日治時代曾前往南瑤宮進香,而國民政府遷台後則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改變進香地點主要是因為人的因素。 這幾年慈厚宮故意將其歷史前溯數百年,藉由廟內文物強調其5百年的歷史(圖2)。調查於2013年7月25日進行,宮內文物僅見宣爐1件,神像並未提供拍攝。

二、 宮內所見文物

宣德銅爐:器腹最寬處12公分、口緣直徑9公分、本體高7公分、含底座高9公分(圖3)。銅質、方形唇口、束頸、鼓腹,三外撇小足,無耳。其下另有一仰瓣蓮瓣紋銅座,亦作三足。全器未見範線,疑為失蠟法鑄造。器底見一「大明宣德年製」陽文六字方款,其中「德」字「心」上有一橫,但字體模糊,顯示有多次翻鑄現象。字款外隱約見有一方形痕跡,疑為年款先以銅片鑄成,再與器身一體鑄成。三足足部做扁弧形,非一般宣爐常見的錐形。銅壁極薄,顯示耗銅量極少。

前文所提到后里慈厚宮宣德爐年代,廟方視之為媽祖來臺數百年的依據:「大媽來自福建湄洲,已歷數百年,其來臺日期,雖因人事變遷,無可稽考,惟以大明宣德年間所製之青銅香爐為憑,益信其來有自。」 亦即將該件銅爐是為宣爐年間所製,實際上該說與於明治43年建廟的說法不符。

此外,再比對實物,坊間此類無耳三撇足的銅爐數量頗多,如豐原墩腳城隍廟(圖4)新北市江槐邨先生(圖5)彰化北斗傳統民宅(圖6)等處,顯示這種宣爐是一種相當流行的文物。其中,豐原墩腳城隍廟建於咸豐6年,大正年間有重修之舉,而民國64年重建;江槐邨所藏的宣爐,係其祖父江開漢(生於嘉慶2年,1797、卒於光緒21年,1895)所遺留,故該件爐具年代為19世紀後半。至於彰化北斗傳統民宅建築本體建於日治時代,而透過口述得知該爐在祠堂所建造時已存。綜觀上述,可知這類宣爐可能流行於清末至日治時代,並以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為主。

三、 小結:從文物到歷史

透過上述討論的宣爐流行時間可知,后里慈厚宮的宣爐,應是在明治43年建廟至昭和11年重修之間所置。從慈厚宮現存實物來看,實未見有明確清代以前文物,惟一的宣德爐年代稍早,卻非清代製品,顯見該廟歷史並非其所宣傳的有50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