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合作運動,是十八世紀末第一次產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社會之產物,迄今已逾一個半世紀,法國合作學者季特即明白指出:「合作制度並非來自學者或改革者的腦海,而是來自平民的肺腑。」我國合作學者尹樹生教授也強調:「合作制度是解決社會文題的方案,亦即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病態的藥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問題,包括勞動階級生活困苦、小型生產者日益沒落及農業與工業發展不均等。消費合作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及其他低收入者用以改善生活的有效方法;手工業者或小型生產者的生產合作,是產業革命後大規模的機器工業佔絕對優勢時因應而生;農業合作是農村在資本主義壓迫下,農民為適應資本主義化的要求而形成。(尹樹生,1986p.25

         合作運動的展開,設立合作組織的目的,在於服務社區民眾,成就合作事業。所有合作運動先趨共同的理想,係透過合作事業,讓勞動者、中小企業主、農漁民及其他相對弱勢族群,亦能有尊嚴的生活。願景、遠景或抱負,是有目標方向,可具體實踐的夢想,合作組織誕生之共同願景,係創造禮運大同篇中的祥和社區,人人受到平等公正的對待,有尊嚴的生活,此即合作組織社會責任本質的共同願景。生活不僅止於工作追求經濟面的金錢資本成長,尚有社交、娛樂、文化、親友、紓壓的精神社會資本成長。合作組織願景是經濟、社會、環境與文化構成的願景,合作組織的基礎是永續發展永續經營。此均為合作組織的本質。 

        在永續經營的理念下,經濟財務是工具而非目的,合作組織穩健的財務基礎與合理盈餘與資本累積,是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需求中所必須。合作組織係具共同關係、共同經濟業務需要與共同意願之基礎的社員,大家共同所有、所治與所享的經濟企業與社會事業。社員、職工、社區民眾、上下游個人、消費者或企業法人等關係人之利益,都是合作組織經營管理考量的範圍;其社會責任的實踐,以透明公開徵信,絕對禁得起考驗的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