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瘦肉精風波又讓人陷入食品安全恐慌,大家常去的量販店、超市都被檢出美牛含瘦肉精,我們不見得會一吃斃命,卻又再一次喪失對食物的安全感、信賴感。
瘦肉精事件扯上國際間不同標準,但食物進口台灣,就應該尊重和依循台灣法律,不容妥協。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副教授駱秋英認為「美國牛肉出口到歐洲一樣要符合歐盟的規定,為什麼台灣不可以嚴格要求美加?」。這次全台大抽查,紐澳牛肉就沒驗出瘦肉精,可見「不是做不到,」。況且國人愛吃內臟,藥物濃度殘留更高,台灣防檢政策本來就應該對瘦肉精小心。
瘦肉精是一種乙型腎上腺受體素,原本是氣喘的治療用藥,這種乙型受體素共有20幾種,後被發現可令豬、牛、鵝肉等動物體內的脂肪轉為肌肉,進而促進和增加瘦肉比例,而被當作動物用藥,其中被應用最廣的就是美國牛被驗出的培林(ractopamine),台灣鵝被驗出的瘦肉精是毒性更強的濟帕特羅(zipaterol),對人體作用時間更長,猝死風險更高。
大量吃進含瘦肉精的肉類或內臟,可能會出現急性中毒,症狀包括心跳加速、暈眩、頭痛、血壓改變,因此美國公衛單位和加拿大食品檢驗局警告,心血管疾病和心臟病患者尤其要避免接觸瘦肉精。而且瘦肉精非常耐熱,一般居家烹調如煎炒、水煮、微波都不能消除殘餘。
駱秋英表示,一般民眾無法靠肉眼辨別肉品是否含有瘦肉精,唯一自保的方法就是拒吃美加牛以及有問題的鵝肉。她也建議進口肉品除了標示國別來源之外,也應標明進口商或生產者,和台灣豬肉品牌一樣,讓資訊透明,供消費者選擇。
【資料來源:天下知識庫-康健雜誌】
※ 延伸閱讀
◎館藏資源
(1) 天下雜誌群知識庫(校外使用 ,請做校外連線設定)
(2) 食品安全相關主題書籍
◎網路資源
(3)美牛進口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