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靜敏老師 /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說到很久很久以前第一次看到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書畫展覽時,直覺是「好暗啊!」所以今天要說的是,博物館內的燈光,尤其是照射在展覽品的燈光,亮不亮大有關係啊!
一般教室燈光或閱讀照明,照度推薦值都在300~ 500 lux (勒克斯,照度單位) 照度是什麼?簡單來說是受光物體表面亮暗程度。換作為大家比較熟悉的字眼,1 lux約1燭光,等於說我們閱讀時的照度值為50燭光。
對於有機物,例如容易褪色的水彩畫、織品、紙類等對光線敏感收藏品,以及年代久遠的珍貴古文物,為了保護這些文物藝術品,避免受光線直接照射時間與強度,照度推薦值只能在50~150 lux之間,展期也有一定限制。可以想像,為什麼陳列古代珍貴文物與對光線敏感的有機文物,只能有微弱的5到15燭光亮度,會讓人感覺幽暗了。
不過現在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例如使用間接光源、冷光燈、隔離紫外線的燈具等等,或者運用展覽設計的手法,讓看展覽不會有看不清楚的遺憾了。

另外,許多無機物材質與現代藝術品,對於燈光的要求,不像有機物與古物來的嚴格,有些作品不只陳列於戶外,也充分利用自然光源的變化,產生審美的趣味呢!

所以,亮不亮對於博物館而言,主要還是依照展示的文物藝術品的材質、年代來判別。

自然光的優點─在自然採光下的雕刻作品,會隨著不同時間的光線照射產生各種光影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