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義芳老師 (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

  

        中國古代有「醫食同源」的說法,在在說明了醫藥與飲食的關係密切。細究其義當可有以下見解。其一為醫即食,過去許多藥材其實是來自日常的食物或由藥材演變成日常的食物。例如今日我們常食用的蘿蔔,古代稱萊菔,原屬中醫本草藥材之一;另外還有如冰品中常見的的薏苡仁(薏仁)、山藥、蓮子等,而已被當成食品的赤小豆(紅豆),更不消說。其二為食補醫,即以飲食補醫藥之不足,藉達治病恢復健康,進而避免舊疾復發或預防疾病之效。元代的忽思慧曾撰有《飲膳正要》一書強調正確攝食與調養生息的重要,以今日的說法,他堪稱飲食指導專家。

 

藥膳與食療究竟應何所指?筆者淺見為藥膳與食療,實一體之兩面。不僅講求依賴飲食來輔助療疾養病,更在注重飲食攝取時之節度,作為養生及預防疾病之道。(註一)如閩南人有謂:「白露蕹(空心菜)更毒於飯匙倩(眼鏡蛇)」的俗諺,說明食當令食物的意義;閩客皆有的:「黃昏(暗晡頭)食西瓜,半夜反症」的說法,則說明攝食之時機及節度之重要。考其原因西瓜在中國醫藥中有「天生白虎湯」之稱(註二),可消暑利尿,若黃昏時多食,晚上因頻尿而頻頻上廁所,古人視為腸胃發生疾病,當成反症可知。

 

        而在今日,許多的民間飲食,也已經將中藥方劑生活飲食化。如我們常見的民間小吃,刈(割)包通常搭配的四神湯(註三),其材料皆屬日常使用之中藥材:如蓮子、薏苡仁、山藥、茯苓以及芡實、白果等,加上當歸浸泡之酒液(有時也加枸杞)而成。薏苡仁更逐漸成為中式早餐中,取代豆漿的飲品。又如冬令進補中燒酒雞中的藥材:當歸、川芎、桂枝(註四)、黃芪等,更是日常食補常用材料。其他如養生飲品的桂圓紅棗茶、消積食的山楂片等,也不再被視為藥品。然而也因為中藥材大量被視為食品,其中被濫用及誤用的情形也益形嚴重。致使保命救人之藥材,因使用不當反而變成傷身致命之物。

 

        其實中國傳統醫藥非常重視「辨證論治」(註五),將人視為整體來與外在對應。如人體內部是一個小宇宙的話,外界便是一個大宇宙。人體與外界的大宇宙間所產生的各種變化中,如有不適產生疾病時,除了對病灶所呈現出來的證候(跡象表徵),加以適度處置外,更需考慮個人整體,以達到最後平衡健康之狀態。而論治施藥時,也考慮藥材屬性、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則及對人體個別性之差異,故而有加減方、單複方等調整。所以古代有「庸醫誤人,庸臣誤國」的諺語,而誤診或誤用藥物之古代醫案也常有所見。因為藥即是毒,即便是補品,進補過度也會產生副作用,能不謹慎乎?

 

晚近許多養生藥膳、生機飲食大行其道。雖不能說全然荒誕無稽,但有些誇大療效,致使患者誤信,延誤就醫時機;或如濫用中醫藥材,純然不考慮配伍及體質個別差異等問題,胡謅亂抓、病急亂投等,才是當今藥膳與食療問題的大患。因此如何建立正確的現代飲食觀(包括正確的飲食習慣及正確的飲食知識),實為重要之課題。

  

註一:本文僅就其簡義說明,關於此一問題細節將再另行撰文討論。

 

註二:中醫有以石膏為主材料之「白虎湯」方劑。據藥籍所載石膏可清熱,而西瓜為天然植物亦有消暑清熱之效,故被稱為「天生白虎湯」。

 

註三:中國醫藥方中另有常見之四君子湯(相近之理中湯)、四物湯、六君子湯、八珍湯,最後加味組成了十全大補湯。

 

註四:桂枝為為有「醫聖」之稱的東漢張機(仲景)《傷寒論》中基本方「桂枝湯」的主要藥材,主發汗之用。

註五:中醫有《四診心法》作為診病參考重要典籍,所謂四診係透過望(望顏色)、聞(聞其
             味)、問(問病史)、切(切其脈
即把脈)來參證對照,以辨明患者所呈現出來之證
            兆,再思考治療方式。此即一般所謂的「辨證論治」。
  
 

 

 

圖片來源:林天樹(2006)。老師傅食療藥膳相宜與相剋。苗栗:中信打字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