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誠副教授/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非監督式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與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使用的資料不包含標籤,這意味著演算法沒有標準答案可以依循,而是需要在大量輸入資料中,自行發現潛在的規律。它幫助我們理解資料的內部關係,找出隱藏的特徵或群體,讓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分析與應用資料。

最常見的非監督式學習應用之一是分群(Clustering),K-means為其中的典型演算法,它能將相似的樣本自動分到同一群組,例如:在行銷領域中,企業可以透過分群將顧客依照購買習慣或消費特徵加以劃分,進而制定更精準的行銷策略。另一個重要的應用是降維(Dimensionality Reduction),它的目標是將高維度資料壓縮到低維空間,同時保留最具代表性的資訊,這對於資料視覺化或後續建模非常有幫助。除此之外,非監督式學習還常應用於異常檢測(Anomaly Detection),例如:在金融交易中辨識詐欺行為、在工業生產中偵測設備異常,這些應用因為異常樣本稀少而難以使用監督式學習訓練與推論,因此非監督式方法特別適用。 非監督式學習的優勢在於,它能充分利用大量未標註的資料,而現實世界中未標註的資料往往遠比標註資料豐富。非監督式學習是探索資料潛在價值的重要工具,雖然難以直接用來做精確預測,但在資料探勘與知識發現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